其他品牌
TektronixTDS2014C,TEL136050WL
车间是制造业最基本的单元,同样也是智能改造升级的窗口。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以数字化贯通全制造过程,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网络互联为支撑,中车四方所的钩缓生产车间正在实现从传统向智能化的蜕变。
“以标准动车组车钩例行试验设备操控工位为例,智能化改造前,生产线上需配3个工人,搬运、安装、控制设备,三人协同工作。”何江介绍,如今,智能化设备包办了这项单一重复且安全要求极高的工作,全自动专用台位可按控制系统设计节拍将试验步步推进,仅需一名工作人员监测进度即可。
生产线外,“智慧仓储”更是显现奇效。在9米高的高参数立体仓库内,每条宽约1.2米的货架巷道内仅有一台自动堆垛机独立作业。一个个物料箱被机械手臂“送”上传输带,沿着轨道匀速送上无人驾驶的自动引导机TektronixTDS2014C,TEL136050WL。自动引导机再根据远程控制系统给出的目标货柜,自动将物料箱送至指定地点。这个过程完全没有人工参与,但所有信息均实时显示在车间外的控制屏幕上。
据介绍,钩缓生产车间传统产线需要至少50名工人参与现场操作,智能化改造后现场工人数量压缩至22人;仓储空间因智能化改造,占地面积缩减至原先的三分之一。
人因岗位而变,岗位同样因人而变。当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枯燥且没有创造性的岗位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岗位。在中车四方所,不少工程师常常不在办公室,而是一头扎进生产车间。“在车间写代码”,是这群人的共同特征。电气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中车四方所制造车间出现的新头衔,让不少工作人员充满了工作的新激情、新动力。
在生产管理部部长李系彪看来,流水线上的机器取代人工,是传统工作岗位的迭代升级。一部分实操能力强的工人通过设备自动化的提升,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另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工人则从执行层向运营层升级,从人工操作前台走向信息管理后台,参与供应链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维护。
在钩缓智能工厂的生产指挥中心液晶大屏上,一排排参数实时跳动着,这些数据代表着从原材料到钩缓成品中间的各个环节。智能生产的钩缓产品从“出生”起就有了一个专属的电子标签,通过数字化三维设计与仿真验证,产品实现了从设计到加工装配过程的纵向延伸关联。通过建设智能化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联合物流管理系统(WMS),根据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智能排程、精准物料配送、生产准备管理、质量管控和追溯等;智能装配产线借助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质量管控智能化、装配工艺信息化、产品档案无纸化、物料流转自动化、设备数据实时化。中车四方所还建立和实施了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SRM),实现了公司内整个供应链信息流的有效串联……“所有的过程是信息的流动,也是人脑智慧的参与,智能工厂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李系彪表示,智能制造需要产品工艺更加精密、工作流程更加精细,这个过程需要更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参与,这也是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时面临的人才培养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