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土风电企业快速崛起,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2019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约为61GW,同比上涨22%,在全球风电整机商新增吊装容量排名中,前五名依次是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金风科技、GE和远景能源,中国本土企业在前五名中占据两个席位。而去年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的600万千瓦示范项目,中标公司全部为本土企业,如上海电气、金风科技、中国海装、明阳智能、东方风电等。
关于未来国际企业和本土企业在风电行业的竞争格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国内风电最终像光伏一样,成为本土企业主导的局面,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决定因素是成本问题,“平价以后,接下来所有的讨论都会围绕着成本。”林伯强表示。
因为中国的整个风电产业链,在技术方面和国外企业的差别并不大,成本问题变得至关重要。林伯强同时强调,这并不是说国际风电公司在中国没有空间,中国必须开放,允许国际企业进入,但是主导力量将是本土企业,这应该是一个大趋势,国际企业要与本土企业开展竞争,除了从技术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成本上参与竞争XBTF011310,XBTF023110。
除了在成本上参与竞争以外,GE等国际风电企业,又有怎样的竞争优势?对此,赵霖认为,和本土风电企业相比,GE的特点在于本身在电力行业的经营时间比较长,而且不是单纯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其生产、技术、研发、服务覆盖整个能源行业,拥有多种能源形式的电力技术,这一切都可以帮助GE在审视行业发展趋势的时候,更好地从全局战略的角度出发。
具体来说,GE在中国发展陆地风电业务,不仅仅是为了销售一个设备或者一个技术,除了携手本地供应商建立比较全方位的供应链网络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陆地风电业务在中国的成长,与企业和当地政府一同建立起行业生态圈,共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以濮阳为例,我们并不只是简单建一个工厂,把设备运送、安装、调试后就行了,在工厂建设的同时,我们会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当地建立四大中心,即风电工程应用中心、风电数字化服务中心、风电培训中心和风机运行维护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的建立,我们相信能够帮助合作伙伴以及当地政府在河南省内建立起低风速陆地风电市场的生态圈,通过生态圈的建立,继而把整个地区低风速陆地风电相关的产业链带动起来。”赵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Contact: 吴经理
Phone: 13808548642
Tel:
Add: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虹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