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TSX
另一方面,收敛也是竞争格局下的选择:比起已进入红海的传统工业机器人赛道,协作机器人则是国内厂商更容易获得突破的方向。
吴非告诉「甲子光年」,中国企业做工业机器人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但也会比较艰难。
从整个格局来看,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的行业垄断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
四大家族牢牢掌握着汽车零部件、整车装配、航空领域的高端制造、焊接等核心场景,并拥有主流的四轴、六轴机器人的完整产品矩阵,以及分工明确的科研人员体系;对核心供应链把控上,它们也可以用低价拿到供应链最好的品质和交期。
最终,无法进入主战场的国产企业更多着眼于细分市场。曹宇男认为,细分市场的弊端在于天花板有限且产品线易分散,与此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赛道也存在不少低价营销的“搅局者”。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工业机器人赛道国内厂商很难有毛利率支撑,与四大家族的差距越来越大。
2019年,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的毛利率分别为31.8%、35.8%、30.3%、21.2%。而国内厂商尽管市占率连连提升,却奈何没有盈利空间,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大概为10%~20%。
较于已经发展五六十年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是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行业内没有绝对垄断的企业,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机会。
一方面,协作机器人全球市场发展时间并不长,目前最大的厂商UR的地位也并非无可企及。
2007年UR原型机于丹麦问世,2008年,UR发布了第一款可以与员工一起安全操作的协作机器人UR5,从欧洲开始推广,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开始逐渐起步。
中国市场则更新,升温也是近几年的事情。UR在2011年底进入中国市场,但前几年一直不温不火,TSXETY4102,TSXMRP064P订单往往是一两台的交易。2015年,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开始推广协作机器人,2016~2019年这一市场才小幅爆发。
也正是因为这一领域很新,在对核心供应链的把握上,国内和国外品牌差距也更小。
曹宇男告诉「甲子光年」,在供应链方面,因过往17年的在产品侧机器人技术的积累,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率可以达到90%。
协作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在于关节模组和控制器。
关节模组方面,除减速器以外,艾利特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其他核心零部件全部自主设计;而控制器是艾利特创立伊始就开始自主研发的产品,也是艾利特多年积累、占据优势的领域。
“在供应链上我们和国外的核心竞品并没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做了不少可制造性设计的降本,更有优势。”曹宇男介绍称。
相对高自研比例的供应链体系,又进一步带来了相对高的毛利。
曹宇男介绍,目前艾利特在月出货量50至80台的情况下,毛利率水平完全足够支撑一个创业公司的日常运营成本,而协作机器人产品线的毛利率一直以来比工业机器人产品线高两倍。
在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看到机会的玩家也战火正酣。据高工机器人研究院数据,2017年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销量排名前几位的是UR、达明、遨博、ABB、大族机器人、Rethink Robotics;2018年时Rethink Robotics已倒闭出局,新晋国内厂商增加。
企业市场份额排名变动的剧烈,也凸显了这一赛道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也因此,艾利特的收敛看似是“壮士断腕”,实际上是公司深思熟虑的经营策略——集中优势做更有赢面的事情。
2018年底,艾利特发展至新阶段,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曹宇男发现教学工作与创业公司管理间的冲突难以弥合,在这时候选择了“自断后路”,从任职8年的北京交通大学离开,all in到创业中。
“对创业公司而言,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在一个战场上把优势做到足够领先,才可能有精力来做第二战场。” 曹宇男提及,把产品线铺开的方式并不适合创业公司,打透一个产品才容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