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协作机器人在目前的过程中仍旧只是一个实现自动化/柔性化的工具。而引爆协作机器人市场需要上中下游(机器人原厂/ 机器人配件及生态/ 集成商/ 终端用户)的协同 —— 1.核心部件足够成熟(近几年来以核心零部件谐波减速机为代表的国产供应链开始显现优势)。2.应用工艺逐步积累。3.垂直行业深度开发。尽管在整个自动化推进过程中,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周期相对较长,需要逐步打磨,但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开始显现其平台化的优势,到了可以突破一些关键场景的阶段,因此距离协作机器人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那一天并不遥远。”曹宇男博士的目标非常明确,艾利特希望通过CS协作机器人这个系列推动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市场。
“无论是国外领头品牌还是国内品牌艾利特,都不认同低价替代逻辑。协作机器人CQM1H-PLB21,CQM1-IA221市场的爆发并不依靠单纯的价格战和低价策略,用户认同的“性价比”一词中排名第一的是‘好用’而非‘便宜’。协作机器人的应用除了搭配生态(各类末端执行器、传感器、软件),还要搭配有持续性和可扩展性、且简单易用的产品。此外国产协作机器人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个逻辑,一些早期的国产机器人公司发展至今已经有5、6年的历史,即便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国产协作机器人在国内的销售额也未达到领先的国外企业销量的一半,但价格却不到其50%,充分说明了低价战略不但无法抢占现有的协作机器人存量市场,也不能因此开拓可复制的、批量的应用场景。”曹宇男博士在回答记者关于CS产品定位时指出。
协作机器人市场的特征是长尾,根据模型长尾的总量累加将大于主流市场,而达到这个状态的关键在于“术业有专攻”。艾利特之所以不去深耕某个垂直领域的应用,逻辑在于我们不会去花大量的时间做集成商更擅长的事。假设艾利特有能力渗透一个垂直市场,那么市场和应用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今天艾利特专注于进行的是本体厂商的工作——致力于做最简单易用的协作机器人和平台化的产品,帮助集成商和用户降低机器人集成和使用的门槛。因此只有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目标,深化产品力,并且用前瞻性的眼光定义和规划足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协作机器人产品,艾利特才能将协作机器人市场变为一个现象级的市场。
Contact: 吴经理
Phone: 13808548642
Tel:
Add: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虹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