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品牌
UAZ3455/UA/3475,UBR7225-VXR
CS系列进行了更全面的改革,用兼容Python的脚本语言,以及更直观、简化的编程界面,减少了开发难度以及后续集成时间。在产品维保上,仅需6~10分钟,其单关节就可被替代,大幅节约了后期维修成本。
曹宇男告诉「甲子光年」,在脚本上艾利特也进行了反复讨论,UR的产品是基于类Python脚本,艾利特最开始也考虑此种编程方式,这样可以使UR的用户更容易直接替代。但最终选择直接用Python进行编程UAZ3455/UA/3475,UBR7225-VXR,是为了使客户基础更为广泛,二次开发门槛更低。“基本上现在中学生都可以做一些Python编程,我们希望将来这个东西大部分工程师以及其他人都会使用。”
曹宇男认为,目前时间点,协作机器人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基于脚本编程的开放式操作系统。这是最底层的东西,是UR能成功的原因。
艾利特投资方之一、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在AI领域布局广泛,投出了寒武纪、云从科技等独角兽,他表示艾利特自研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在未来协作机器人落地到工业及更多垂直场景时会发挥非常重要作用。
乐金鑫告诉「甲子光年」,2017年,协作机器人概念比较火,但实际落地看,各个厂商还没有完全得到标杆客户,他们的投资逻辑更倾向于选择掌握底层技术拥有正向产品开发能力的团队,也因此选择了艾利特。
乐金鑫认为,就机器人本体而言,硬件虽然起步门槛高,供应链成熟之后区分度和成本都会降低,而最根本的角力是基于软件和算法的在场景适用性上的控制,“好比打通任督二脉”。
“这一点是分水岭,你就能在市场上把有未来的公司和没有未来的公司区分出来。”乐金鑫告诉「甲子光年」,掌握底层技术的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面对未来更有竞争力,而仅仅是做集成、快速复制产品的公司,会很难适应未来更多多元化场景。
而艾利特团队在机器人底层控制技术上积累了17年。
2002年,曹宇男从北航直博保送至国家第一个机器人方向院士张启先教授,同年张教授不幸病逝,他进入北航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国家863专项机器人专家组组长王田苗教授处继续深造,也奠定了未来主攻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
团队几位核心创始人也是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相遇,并切实参与进国内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早期发展史。2003年开始,他们跟广州数控合作开发了第一款国产车床数控系统。